六项原则打造未来住区休闲景观
所谓休闲社区和城市广场不一样,和纽约的金融中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首先就是地形设计。 这里牵涉一个概念,大景观的概念。从苏州园林到法国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围墙里面造院子。这些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有很大的区别,古典园林是先修好围墙再造园林,和围墙外面没有关联;而现在我们是连围墙和园子一块造。 大景观是什么?在设计地形起伏的时候,不应该建筑已经做好了标高,然后我再去填充。应该是整体的地形包括建筑它的起伏,它应该在哪个标高上景观就应该在哪里进行统一的设计。建筑和景观不光是一个朝向的问题——建筑在哪个标高都应该由景观确定,这就是大景观思路的一个基础。 第二:步道宜窄,线形宛转曲胜直。 目前国内很多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仅仅从视觉的冲击力考虑,许多广场构图非常完整,里面的每一个铺装的花纹很清楚很漂亮,但是为什么只有设计师自己欣赏这个东西?其实,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让人喜闻乐见,让整体环境得到融洽,同时允许大量的植物和地形穿插到广场中间而不是挡在外面——注意尺度、绿化和建筑的退让关系,这样的设计拿出来以后不留痕迹,设计师好像隐藏在后面,所有的东西才能够像天生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植物和建筑之间的软化,广场和建筑之间的退让关系都是非常自由的。恰恰这样的一些小广场才是休闲社区真正需要的,但也恰恰是我们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掉的,太强调设计本身的表达,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第四:密植分层,木色秀润掩墙基。 北方地区在园林中做水景不容易,第一是水资源缺乏;第二是水的管理费用很高。很多住宅园林中的水景设计存在着问题——好不容易做了一小潭水,围了一圈是平台,或者围了一圈步道,让人沿着水走一圈,结果是什么?你做了一圈步道以后,水和步道的交界面就成了竖向的,硬的——水景反而没有了。 所以在园林中做水景一定要注重坡岸设计。景观设计就是要调动很多材料的因素,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材料的变化,来共同营造休闲的感觉。 第六:弱化通路,消防车道痕迹无。
园林中18种组景手法
18 。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可贵。 引景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墙前行,便至叠翠轩,桂花厅等处。也有的用文字来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里面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组景十八法,只是古人对组景方法的总结,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规,须处理恰当。另外这种手法也要融会贯通,用到新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去,还须有新意。
园林景观设计程序
接受设计任务、基地实地踏勘,同时收集有关资料
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现代水景住区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开始流行以来,这股流行浪潮很快就影响到中国,蔓延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内陆省份。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高度密集、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触和朝夕相处。因此,住区水景设计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事实上,深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山、湖资源丰富,气候湿热,经济发达,为水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其设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听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三、实例分析(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景观设计) 该项目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二期纯水岸位于波托菲诺的腹地,地形绵延起伏,7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栖湖穿越其中,对面环以苍翠浓郁的荔枝林、高尔夫球场,北侧是已经建成的天鹅堡一期,西侧紧靠主题公园欢乐谷。区内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以意大利海滨小镇PORTOFINO为蓝本,设计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社区的特色,根据原有的自然特色,以尽量减少人工对原创的干扰为原则,创造了一个以水为媒体的主题水岸住区—享受自然,回归质朴。 基于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遵循开发的策划理念,设计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质铺装、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维理”观念的特征。 燕栖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栖湖与天鹅湖水脉相通,设计中为了有效利用燕栖湖水面资源,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式对水面轮廓进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宽和挖进,整理邻水界面。这不但加大了湖岸线总长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间节奏感,消解了两岸较为硬质的景观物质;湖岸由叠石砌成,被各种自然植被覆盖,野趣横生,水面上根据高差设计了两处叠水瀑布,为止水如镜的湖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感;湖水边缘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组水庭、会所和泳池,沿着湖边或绿树成荫的小码头,以缓坡形式慢慢淹没深入湖面的入口广场,长长的木栈道顺着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为了一个整体。 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为了渲染地中海风情,使水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设计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选材和色彩的匹配。 铺地以青石板、鹅卵石、亚光面花岗石、砂岩为主,水池的池底则以小块的花岗石与鹅卵石拼砌而成,栏杆、灯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铸铁、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为了表现热烈的海滨气氛,采用了一些强烈的对比色,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的烘托之下显出油画般的效果。 立面造型上联排式别墅体量较小,以小四坡顶为主要形式,造型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边界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因体量相对较大,在保持坡顶形式的同时,又融合了部分现代设计元素,色调以明黄为主,线条简洁明快,配合丰富的门窗和阳台古典元素的细部,立面十分简洁和整齐。户型设计考虑以湖面为主要景观元素,强调舒适性和景观面,270°超宽双层观景阳台使得温柔宁静的湖水成为日常居家风景。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